【廣告】
祠堂銅香爐堿液浸泡法將被腐蝕的銅香爐雕塑置于倍半碳酸鈉溶液中浸泡,使銅的氯化物逐漸轉(zhuǎn)換為穩(wěn)定的銅的碳酸鹽,銅雕的氯離子被置換出來轉(zhuǎn)入浸液中。浸液需定時更換,直至浸液中無氯離子出現(xiàn)為止。隨后將器物用蒸餾水反復(fù)清洗,除去堿液,干燥后封護。堿溶液僅把氯化物提取出來,保留著色彩斑斕的孔雀石等腐蝕層,不損害銅雕的原貌。此法缺點是置換反應(yīng)時間長;另外氯化物不僅附在銹層表面,而且已滲入器物腐蝕結(jié)殼的深部,難以置換徹底。
祠堂銅香爐用氧化銀與氧化亞銅接觸,封閉氯化亞銅的暴露面,達到控制腐蝕銅香爐雕塑的目的。先用機械方法,剔除粉狀銹,lou出灰白色蠟狀物氯化亞銅。然后將氧化銀與酒精調(diào)成糊劑,涂在氯化亞銅表面,并置于潮shi環(huán)境中,使其充分作用,形成氧化亞銅和氯化銅,覆蓋氯化亞銅表面。兩者皆為穩(wěn)定性鹽,如此多次操作,直至將器物置于高濕環(huán)境中仍不出現(xiàn)粉狀銹的腐蝕點為止。此法適于斑點狀局部腐蝕的器物及有金屬鑲嵌物的器物。
這件祠堂銅香爐雖然只有一百年的歷史,但是比起來同時期所造的爐來,從它的特征、整體用料、做工來看,這是那個時期的東西了。這個爐直觀來講,一個是它的個頭比較大,它的用銅非常的講究,就跟它的重量有關(guān),這個爐是有30多斤重,非常的沉,所以說它用銅的質(zhì)地非常好。再一個就是它這個爐,本身是仿照那個大明宣德爐的樣式所做的,但是一般的祠堂銅香爐都是座跟爐是分開的,這個是合在一起的,它那鑄造的難度就加大了。再一個就是它那兩個獅子的獸頭,雕工刻的非常精致,非常的到家,整體感覺這件爐,它的線條非常的流暢,有一種非常古樸的一種感覺。
祠堂銅香爐是盛放香料燃燒的熏香器具,我國在漢代曾鑄造過銅熏爐,俗稱“博山爐”。博山爐器形近似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豆,爐體呈半球形,上有鏤空的山形蓋,圓盤形底座,中有圓柱與爐體相接。后來又鑄造使用過一些鴨形銅熏爐。隋唐時期流行一種形似蒙古包的銅熏爐,這種熏爐爐體呈圓盤形,上有鏤空的山形蓋,形狀近似蒙古包,下有獸足。
銅香爐是銅做的焚香器具,(西關(guān)銅藝)是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工藝品。銅香爐雖然質(zhì)地相同但是不同時代的能工巧匠們卻把他們做成了作成種種形式。對于銅香爐的次使用方法還是蠻講究的:首先是使用的香爐是否適當(dāng);這個是可以結(jié)合你的供奉對象的情況,如高度,大小等情況定香爐更適合來供奉的;接著擺放的香爐需要放入一些物品來立柱香的;這個選擇小米、大米、稻谷都是可以的。無論是香爐的次上香還是多次上香,這個香都一定是使用天然香才是正確的供奉方式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