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接地體的接地電阻要小(一般不超過10Ω),這樣才能迅速地疏散雷電流。
一般情況下,接地體均應使用鍍鋅鋼材,使其延長使用年限,但當接地體埋設在可能有化學腐蝕性的土壤中時,應適當加大接地體和連接點的截面,并加厚鍍鋅層。各焊接點必須刷漳丹油或瀝青油,以加強防腐。
在安裝接地體時,先從地面挖下0.8m左右,然后把接地體垂直打入地下,頂端與接地線焊接在一起。
為滿足接地電阻的要求,垂直埋設的接地體常不只1根,用水平埋設的扁鋼將它們連接起來,所采用扁鋼的截面不小于100mm2,扁鋼厚度不小于4mm。
為了減小相鄰接地體間的屏蔽效應,垂直接地體間的距離一般為5m,當受地方限制時,可適當減小。
接地體不應該在回填垃圾、灰渣等地帶埋設,還應遠離由于高溫影響使土壤電阻率升高的地方。接地體埋設后,應將回填土分層夯實。
當有雷電流通過接地裝置向大地流散時,在接地裝置附近的地面上,將形成較高的跨步電壓,危及行人安全,因此接地體應埋設在行人較少的地方,要求接地裝置距建筑物或構筑物出入口及人行道不應小于3m,當受地方限制而小于3m時,應采取降低跨步電壓的措施,如在接地裝置上面敷設50~80mm厚的瀝青層,其寬度超過接地裝置2m。
除了上述人工接地體外,還可利用建筑物內外地下管道或鋼筋混凝土基礎內的鋼筋作自然接地體,但須具有一定的長度,并滿足接地電阻的要求。
直擊雷防護是防止雷閃直接擊在建筑物、構筑物、電氣網絡或電氣裝置上。直擊雷防護技術主要是保護建筑物本身不受雷電損害,以及減弱雷擊時巨大的雷電流沿著建筑物泄入大地的過程中對建筑物內部空間產生影響的防護技術,是防雷體系的部分。
直擊雷防護技術以避雷針、避雷帶、避雷網、避雷線為主要,其中避雷針是常見的直擊雷防護裝置。當雷云放電接近地面時它使地面電場發(fā)生畸變,在避雷針的頂端,形成局部電場強度集中的空間,以影響雷電先導放電的發(fā)展方向,引導雷電向避雷針放電,再通過接地引下線和接地裝置將雷電流引入大地,從而使被保護物體免遭雷擊。避雷針冠以“避雷”二字,僅僅是指其能使被保護物體避免雷害的意思,而其本身恰恰相反,是“引雷”上身。
主要的避雷針包括常規(guī)避雷針,提前放電避雷針、主動優(yōu)化避雷針,限流型避雷針和預防典型避雷針,世面上比較常用和比較出名的是河南萬佳防雷公司生產的預放電避雷針WJZ系列避雷針,如WJZ2500-1C。
建筑物的保護
1、宜采用裝設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網(帶)或避雷針或由其混合組成的接閃器。避雷網(帶)應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擊的部位敷設,并應在整個屋面組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網格密度按建筑物類別確定)的網格。所有避雷針應采用避雷帶相互連接。
2、引下線不應少于兩根,并應沿建筑物四周均勻或對稱布置,其間距不應大于18m(引下線間距按建筑物類別確定)。當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鋼柱或柱子鋼筋作為引下線時,可按跨度設引下線,但引下線的平均間距不應大于18m。
3、每根引下線的沖擊接地電阻不應大于10Ω。防直擊雷接地宜和防雷電感應、電氣設備、信息系統(tǒng)等接地共用同一接地裝置,并宜與埋地金屬管道相連;當不共用、不相連時,兩者間在地中的距離應符合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要求,且不小于3m。
在共用接地裝置與埋地金屬管道相連的情況下,接地裝置宜圍繞建筑物敷設成環(huán)形接地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