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武術的表演來源
元代停止了歷年的科舉制度(包括文舉與武舉),元代的統(tǒng)治者漢文程度不高,看戲卻很高興,致使原來要考試的文人沒了出路、便到流浪的那些雜技班、戲班子里面去編寫劇本維持生計。原來又由第八代祖師旅從富由梅花大架練法改為梅花小架練法,所以目前民間流傳的梅花樁拳中有大架梅花拳和小架梅花拳之分。這些人里面,有關漢卿、有寫《西廂記》的王實甫、有寫《趙氏孤兒》的紀君祥、還有馬致遠這么一大群人,加上負責元雜劇武術指導的武人,致使中國戲曲(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迅速成為中國戲?。ㄓ晌膶W、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組成)。其結果是,從元代產生的戲劇,使中國的戲劇快速地趕上了古希臘悲劇、古印度梵劇,而補足了中國戲劇與世界戲劇比較上的失缺;
真修習中華武術的人本身明白,這些只用于表演的花架子,與“武”本身的關系不大,甚至其“舞術”里面有故意顛倒武的原旨所為。劇(?。?,虍豕之斗也。套路是中國武術中的一種獨特形式,也是區(qū)別于其他武術的一大技術特征。在于好看,用于逗元人玩的,假借的。因為戲曲、戲劇在民間中廣泛傳播,而真正的武術一直之屬于皇室貴胄秘而不傳之技,所以民間難得以窺真武(全貌);及至后來電影藝術對“中國武術”、“中國功夫”的廣泛傳揚,讓套路、表演類的“武術”在一般人當中產生了先入為主的印象,導致現(xiàn)代人對中國武術的概念被表演化、套路化。
但在民間,一直有修習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群體,仍然秉持其不獻演、不競技的傳統(tǒng)操守,內斂恭肅,在民間廣泛傳揚。
武術套路之八卦掌
八卦掌又稱游身八卦掌﹑八卦連環(huán)掌﹐是一種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為主的漢族拳術。
是中國傳統(tǒng)武術當中的拳種,流傳很廣。八卦掌有五大流派,由河北省文安縣人董海川創(chuàng)于清末。在江南游歷時得到道家的啟示﹐結合武術加以整理而成。
八卦掌首先在北京一帶流傳開來﹐近百年來遍及全國﹐并傳播到國外(如東南亞地區(qū)以及美國)。由于它運動時縱橫交錯﹐分為四正四隅八個方位﹐與“周易”八卦圖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
武術的腿型腿法和步型步法的技擊原則
兩腿形似剪,行步如蹚泥。腿法:擺扣踢曲,兜崩翻踹,劈蹬截切。八卦掌有明腿、暗腿之用,但以腿掌齊至,暗腿為主。
步型:掰步、扣步、仆步、半馬步等。步法:起落擺扣,進退跟撤,開掰插閃等等。
以掌為法,以走為用,溶踢打摔拿為一體,循循相生無有窮盡。避正就斜,順勢順勁,虛實莫測,脫身化影。柔則綿里藏針,沾粘隨化;剛則冷彈崩炸,迅如閃電驚雷。
梅花樁拳
梅花樁的練功基本上分為五個主要階段。初步練功時稱作開始階段。這個階段的練功以抻筋拔骨、踢腿、彎腰為主,以加強初學者的柔韌性;第二個階段即練習梅花樁拳法的基本套路、基本功法。梅花樁基本套路稱為“拉架子”,通過“拉架子”階段可迅速增長習武者的功力,耐力、靈敏和速度,強健其體魄,增長習武者的協(xié)調性,初步達到六合;三個階段叫“打成”階段,此時按照師傅規(guī)定的動作和編排,按照一定的規(guī)程進行練習。如兩個練習的“成拳十大手”、“成拳十小手”、“頭手五打”、“六種胯打”、“十種連環(huán)腿擊對練”、“六把總拿套路”……為以后實戰(zhàn)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這個練習階段從擊打對方相互“喂拳”中,體會出發(fā)力的時機,用力的順序,招法使用,身體各部手、眼、身、法、步的配合等待。這個階段使用各種招法時,進招換勢中力求做到正、順、圓、滿、夠這五個字?!罢奔粗缸藙菡_,位置準確?!绊槨奔磩帕ν?,勁力合一?!皥A”講的是變化靈活,變化不斷,一波未平一波起。全身抗擊打訓練練習方法以拳頭對自身做無規(guī)則的擊打,力量以自身能承受為宜?!皾M”即精氣飽滿?!皦颉笔俏恢贸叽缫獕颉R簿褪且罅曃湔?、姿勢崢嶸,勁力通順,變化圓活,氣勢弘濃;第四個階段梅花樁拳稱它為“打贏拳”。打贏拳時雙方已經拋開了一定的編排,已無一定的規(guī)程和拳勢,到了隨屈就伸,見縫插針,見空按豆,隨心所欲的程度。但是它仍然是只限兩個人之間的擊打;第五個階段為“功拳階段”或“寧拳”階段。這時候技擊不僅不限打斗的招法,而且也不限打斗的人數(shù)和時間。二人擊一人,三人擊一人,或是更多的人圍在一起呈混戰(zhàn)狀態(tài),上打下踢,左旋右轉,若翻江倒海。相搏中能夠取勝者,才能說他真正掌握了梅花樁中的真功夫,師傅才認其學藝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