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漢服的三大基本形制
1.衣裳制( 上衣下裳分裁制)
產(chǎn)生流行的時代是先秦,可以說是漢服的基本形制,其他形制都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礎(chǔ)上演變出的。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顧名思義是分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華夏服飾自古以來,崇尚上衣下裳,并規(guī)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是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這種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黃”,因為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上衣下裳分裁制。
2.深衣制
深衣制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在腰部連接,形成整體,也叫上衣連裳,在剪裁上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在縫制在一起,成衣還是一體的樣式上下分裁則是為了遵循古制傳統(tǒng)。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秦代到明代末年,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3.上下通裁制
即用一塊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間無接縫,自然一體,明顯區(qū)別于上衣下裳和深衣制。這一形制創(chuàng)于隋唐,這在當(dāng)時來說是一個創(chuàng)舉,因為自古漢服都是分上下兩截的。通裁制的種類很多,圓領(lǐng)袍、襕衫、直 、直身、道袍、褙子、長衫、僧衣等。
漢服繡花打版 重慶手工刺繡漢服 男裝漢服繡花多少錢
漢服的頭飾之發(fā)簪介紹
古代男女發(fā)式,以挽髻為主,發(fā)髻挽成之后,就要想辦法將其固定,常用的綰髻的工具是發(fā)簪。在上古時期,發(fā)簪被稱作“笄”。古代用來綰定發(fā)髻或冠的長針,后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還成為搔頭。杜甫《春望》中也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句子。發(fā)簪它具有一種中華特有的古典美,戴簪的女子會有一種琵琶半遮面的韻味,像從壁畫上走下來的窈窕淑女,會讓人想起“云想衣裳花想容”這句千古名句。
古代發(fā)簪形式繁多,只在材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 荊、竹、木、玉、銅、金、牛角等多種。
漢族人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喜歡飾玉佩玉。古人說,玉有五德,分別是仁、義、智、勇、潔這五德,與之相配的,是玉石的五種特征,就是要溫潤、里外要一致、敲擊的聲音清脆好聽、不易損壞和傷到別人。所以古代佩戴玉石的都是自詡為君子的人,所謂君子如玉,就是如此。
各個場合漢服的搭配
我們?nèi)粘I钪写h服的機(jī)會比較少,但是如果遇到某個場合,需要穿漢服的話,首要要學(xué)會怎么搭配才行。漢服中蘊涵著我們漢民族博大精深的漢文化,其搭配也是有講究的。
1.關(guān)于婚禮漢服的搭配
結(jié)婚是很隆重的場合,婚服的設(shè)計也是很講究的,婚禮中用的禮服是很高等的吉服?,F(xiàn)在的婚服都仿的宋代官員和命婦的服裝,大紅圓袍,衣服上繡有尊貴的龍,鳳凰,麒麟等,底紋上都會有花朵,云彩,寶石等。女子一整套婚服共有四層:圓領(lǐng)袍,對襟衫,襖衫,馬面裙,汗衫和抹胸,褲子。配飾有狄髻頭面,云襪和鞋。男子婚服的配飾有烏紗帽,革帶,靴子等
2.關(guān)于傳統(tǒng)節(jié)日,生日,漢服的搭配
過節(jié)或過生日時,漢服的檔次要低一些,和婚禮時新郎新娘親屬穿的服裝似的,男士穿道袍,女士穿襖衫和裙子。元宵節(jié)的時候,女子可以穿白襖配漂亮的寬襕裙,襕裙上的花紋可以是各色花朵交織成的,也可以戴上燈籠形狀的耳環(huán),應(yīng)一下景。
3.成人禮,畢業(yè)典禮,漢服的搭配
出席這種文化場合的時候,應(yīng)選用繡有吉祥如意花紋的禮服,來表達(dá)我們美好愿望的訴求。男士外面可以穿披風(fēng),也可以不穿,第二層穿道袍,第三層襖衫,貼里,第四層汗衫和褲子。女子小禮服全套搭配可以有:披風(fēng)或比甲,襖衫,馬面裙,汗衫和褲子。挑選的鞋子一定要和服裝的顏色相協(xié)調(diào)。
4.寄托哀思等場合的常禮服
出席這種活動的時候,服裝應(yīng)選用冷色調(diào)的,女子可以穿白衫搭藍(lán)裙,男子可以穿白色或藏藍(lán)色的道袍。全套搭配和成人禮的全套搭配差不多。
5.居家服的搭配
在家的話,男女都可以穿褂子和褲子,夏天熱的話穿無袖的褂子,冬天冷的話穿長袖的褂子。
關(guān)于漢服馬面裙了解一下
有許多漢服小萌新入手的一件小裙子可能就是馬面裙了,因為不像其他的傳統(tǒng)漢服必須一整套的穿,馬面裙可以和漢服搭配,還可以和平時的衣服搭配穿,效果也很好。那下面就和大家說一下關(guān)于馬面裙的小知識:
何為馬面裙,是不是你認(rèn)為裙子的光面像馬臉的正面,又或者是因為馬面裙類似城墻建筑結(jié)構(gòu)中的突出“臺城”,也就是“馬面”,所以叫馬面裙啊,其實這是錯誤的。馬面裙是中國傳統(tǒng)服飾之一,又叫“馬面褶裙”,前后一共有四個裙門,裙子側(cè)面打褶,中間是光面的,這個光面俗稱馬面,馬面裙源于契丹,興起于明朝。因為游牧民族需要騎馬,但是傳統(tǒng)的漢服裙子是沒有辦法騎馬的,這時馬面裙應(yīng)運而生了。因為馬面裙有四個裙門,前后兩片可以搭在馬上,左右兩片方便把腿岔開,裙門壓在一起又不會把大腿露出來,十分實用。
明代女子裝束多為上襖下裙。明制馬面裙用七幅布,除了前后的布不打褶,其余的地方都打褶,馬面裙的褶有兩種打法:一種是平行褶,一種是梯形褶。平行褶的馬面裙,是“H”型,看上去比較輕盈。梯形褶的馬面裙,是“A”字型的,下方是展開來的。兩種馬面裙都很好看,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身形搭配來選擇適合的馬面裙。裙襕花紋樣式很多,寓意也都很好,比如燈籠紋的,寓意“五谷豐登”;蝙蝠和云紋寓意“洪福齊天”。馬面和裙襕組合好,更顯端莊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