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1978年,一種新型顯微鏡的靈感,在一次談話中產生了
1978年,一種新型顯微鏡的靈感,在一次談話中產生了。一天,IBM公司蘇黎世實驗室的科學家羅雷爾向德國研究生賓尼希介紹他們實驗室的表面物理研究計劃。31歲的賓尼希提出,可以用隧道效應來研究表面現象??!羅雷爾對他的想法很有興趣。于是,1978年底,羅雷爾就邀請賓尼希來到蘇黎世,一起研制利用隧道效應的顯微鏡。賓尼希和羅雷爾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在1981年研制出掃描隧道顯微鏡。它是顯微技術的又一個革命性的進展,放大倍數達到數千萬倍。這種新型顯微鏡的革命性表現在,它是借助隧道效應研究材料表面。因此,它不使用透鏡,對樣品無破壞性,而且可以獲得三維圖像。
顯微鏡測量模式圖形輸出到AutoCAD——可將按實時影像中
顯微鏡測量模式 圖形輸出到AutoCAD——可將按實時影像中的實際工件的外形所描繪輸出到AutoCAD中成為標準工程圖。 JPEG圖片輸入:可輸入預先快照下的JPEG圖片與實時影像中的工件進行比對。 輸出到AutoCAD自動擺正:可將按實時影像中的工件實際外形所描繪的圖形按實際需要來自行設定基準并在傳輸過程中擺正圖形. AutoCAD中的標準工程制圖輸入:可把AutoCAD中的標準工程制圖直接輸入實時影像中與實際工件重疊而進行比對,從而找出工件和工程制圖的區(qū)別。 鳥瞰圖:可觀察工件的全圖形并具有類似AutoCAD的縮放功能。
物鏡按照無限遠象距進行設計而不是象常規(guī)物鏡
物鏡按照無限遠象距進行設計而不是象常規(guī)物鏡那樣按照有限象距進行設計,這種光學系統(tǒng)稱為無限遠色差和象差校正的光學系統(tǒng)或簡稱無限遠光學系統(tǒng)。使用這種光學系統(tǒng)時,當入射光從試樣表面反射再次進入物鏡后,并不收斂而是保持為平行光束,直到通過鏡筒透鏡后才收斂并形成中間象,即一次放大實象,然后才供目鏡再次放大。 平場消色差物鏡 現今新型顯微鏡已經普遍使用平場消色差物鏡,甚至還可以配置更的平場復消色差物鏡。老式物鏡初次放大實象的直徑只有18mm~20mm,而平場消色差物鏡則規(guī)定高度校正的初次放大平面象的直徑為28mm,即象場面積增大了一倍,并使象場彎曲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正置與倒置金相顯微鏡的區(qū)別
了解正置與倒置金相顯微鏡的主要區(qū)別: 倒置金相顯微鏡:主要適用對各種金屬和合金材料的組織結構、鑄件質量以及熱處理后相位組織進行研究分析工作,是金屬學研究的必備儀器,由于試樣的觀察面倒置不受高度限制,在制備試樣時只要一個觀察面平整即可。 正置金相顯微鏡具有和倒置金相顯微鏡同樣的基本功能,因此更廣泛的應用于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物質。大于3 微米小于20微米觀察目標,比如金屬陶瓷、電子芯片、印刷電路、LCD基板、薄膜、纖維、顆粒狀物體、鍍層等材料表面的結構、痕跡,都能有很好的成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