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釣魚技巧
既要善守,也要善走垂釣中的守和走是相輔相成的。守釣的信心來自對魚情的正確判斷,然而選釣位時“吃一嘗二眼觀三”實屬必要。守要有信心,走要有限度,走到好釣位就應該定居下來。什么樣的地方要堅定不移地守,什么樣的地方要干脆、及時地走?總的來說,熟悉地形、魚情、岸邊地形差不多可守,反之多走;誘餌多而對路可守,單用蚯蚓為餌多走;靜水多守,流水多走。釣草窩時要走、守結(jié)合。水草密集,魚也行動不便。到釣位選定一個主窩,下好餌、釣一會兒后再到別處走著釣是好釣法。特別是晚秋初冬水溫不高,一個草窩往往只有那幾條魚,釣完一撥兒要等好長時間才會再來一撥兒,走釣是積極主動的進攻。如果輔以麝香米一類的藥米打窩,來回走釣的話收獲又會更上一層樓。冬釣也要守走結(jié)合。在比較狹小的水體,可以以走釣為主。2003年元月在一個半封閉的水閘柵欄上方,單純地用紅蚯蚓和臺釣線組,走著釣了20多天,收獲不小且魚普遍很大。不過這年的正月初五一位臺釣高手和我在那里釣魚,他用拉餌守釣一個釣位,收獲比我的光蚯蚓走釣又好得多,只是沒有我釣的大。鯽魚分布在我國大江南北,一年四季均可釣獲,是野釣中的常釣魚種。由此又得到一個結(jié)論:如果釣位選擇正確,冬釣應該以守為主。此外,流水垂釣也要守走結(jié)合。流水守釣,誘餌以米類為主,釣餌倒不一定非蟲餌不可。我們一般是早晚多用蟲餌主釣鯰魚黃顙,白天多用粘度較大、味兒較重的面餌主釣鯽魚。野釣線組使用技巧
線組,寧小勿大
線組的大小影響著靈敏度,也影響著魚吃餌障礙的大小。通常認為線組越細,魚吃餌的障礙越小,不管釣底還是釣浮都是如此。比如說釣鯽魚,在魚口輕的時候線組從0.8換到0.6甚至0.4,吃口會有明顯的改善,甚至是0.8的完全無信號,0.6的換上就有口。這也說明了釣魚的時候線組越硬檔口越嚴重,吃餌障礙也就越大。然后還得有很好的耐心,因為大魚不像鯽魚那樣窩里成群,大魚覓食特別小心,首先就是對你自己的餌料要有充分的信心,再加上耐心守釣,相信是能釣到大魚的。再以釣浮為例,浮釣鰱鳙的時候一定要使用子線,目的在于質(zhì)量好的拉力大,而且更加柔軟,鰱鳙在吃餌的時候如同喝湯,是把魚鉤喝進去的,所以線太硬障礙就非常大,所以釣大鰱鳙可以使用柔軟的pe線。再說釣大魚,在釣大魚的時候線組不能細,否則斷線跑魚,但是線組太粗又經(jīng)常一天沒口,主要原因就是為了釣大魚放棄了不少中小體型魚,所以也一直推薦大家釣大魚使用單鉤通線線組,這樣線組可以用的細一些。
野釣調(diào)漂技巧
調(diào)漂,寧頓勿靈
從調(diào)漂上降低吃餌障礙,主要說的是釣底,釣浮的話主要是子線柔軟不檔口就可以,至于釣2目還是釣4目,區(qū)別不大。底層魚類都有地頭尋找食物,然后吃掉的習慣,只有養(yǎng)殖魚類才有抬頭接餌的習慣。面積大,水質(zhì)較好的水庫不會缺氧,浮游生物也少,下風處不會聚集很多魚,反而是避風的庫灣水底較軟,浮游生物和水底生物都很豐富,能留往魚兒。所以餌料和子線躺底的情況下,底層魚類吃餌的障礙是比較小的,同時也是調(diào)漂頓的時候,然后是子線彎曲、子線繃直等各種狀態(tài),對于魚來說吃餌障礙是逐漸增大的。
野釣用餌技巧
用餌,寧軟勿硬
魚類吃東西有個習慣,就是寧軟勿硬,寧小勿大,就算習慣吃螺螄的青魚也是如此。所以當遇到鬧小魚的時候,使用硬餌肯定是不合適的,小魚都不知道大魚可能更不會吃,所以我的觀點是餌料要粘,但是要軟。餌料穿過小魚層,能夠大部分魚餌還在魚鉤上,這就可以了,畢竟大部分小魚是不會追到水底的。還有就是軟餌比硬餌漂相更真實,浮漂有動作就提竿,中魚率比較高。調(diào)整調(diào)目下拉浮漂,要確保調(diào)漂過程中魚鉤不會接觸地面,但是離底要足夠近,此時浮漂應該是又全部沒入水中,逐步剪鉛皮,至浮漂能顯露漂尾時,進一步細致修剪鉛皮到需求的目數(shù),就調(diào)整好了調(diào)目,這時鉛墜和魚鉤都是懸浮于水中的。如果使用螺螄、嫩草等硬餌垂釣,空竿幾率非常大,原因就在于魚吃硬餌比較慢,不停的試探,導致漂相亂七八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