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電解拋光所需條件和設(shè)備,您都知道嗎?
利用金屬表面微觀凸點在特定電解液中和適當電流密度下。首先發(fā)生陽極溶解的原理進行拋光的一種電解加工。又稱電拋光,英文簡稱ECP。
這種加工方法是,法國的P.A.雅克于1931年發(fā)明的,不久之后在工業(yè)中得到應(yīng)用。
工件作為陽極接直流電源的正極。
用鉛﹑不銹鋼等耐電解液腐蝕的導電材料作為陰極,接直流電源的負極。兩者相距一定距離浸入電解液(一般以硫酸﹑磷酸為基本成分)中,在一定溫度、電壓和電流密度(一般低于1安/厘米2 )下,通電一定時間(一般為幾十秒到幾分)。
工件表面上的微小凸起部分便首先溶解。而逐漸變成平滑光亮的表面。
為了獲得光澤的電解拋光表面,必須使表面上的微觀粗糙度低于光的波長.要達到這個目的,通常認為應(yīng)該形成比中間黏液更厚、更致密,更易鈍化的緊密膜。這可以是趨于飽和的高黏度液膜,也可以是固體膜。這樣金屬的溶解是在固體膜內(nèi)進行的,緊密膜的形成速度應(yīng)為超過該膜的溶解速度,這是存在緊密膜的前提。在幾乎無對流的特殊條件下,黏膜層變得十分厚,也更加緊密,甚至可以出現(xiàn)光的干涉色,在這樣厚的固體膜內(nèi),陽極電流密度變得非常小、其可以使微觀凸起部位溶解,而凹入部位則不溶解,這就達到了微觀整平的目的,由于類似的狀態(tài)在金屬表面的各個部位都存在,使表面各個部分均發(fā)生微觀整平,這種表面的無序微觀整平的終結(jié)果就使金屬表面變得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