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杜牧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香爐起源于何時,尚未有定論,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鐘鼎彝器辨》:“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大型銅香爐雕塑,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踽足豆,香球則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象古為之者。宣德爐,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參與設(shè)計監(jiān)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惟博山爐乃漢太子所用者,香爐之制始于此”。
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與烹茶、插花、掛畫并列為四藝,成為他們重要的生活內(nèi)容。我們在先人使用過的香爐中上一炷清香,想到多少先人曾虔誠地在此爐前點香祈福,給人心靈帶來慰藉,它的意義自然非同尋常了。
元代香爐不脫宋代風(fēng)尚,數(shù)量與品種繁多,以中小型香爐為主。湖田窯青白釉雙耳三足香爐,爐敞口直頸,鼓腹平底豐滿,肩兩側(cè)貼塑一對長方形立耳,足根部有明顯的壓印獸面紋,通體施青白釉,胎質(zhì)堅硬膩白,釉色滋潤而不透明。
供養(yǎng)佛菩薩的供品中,可分為:香、花、燈、涂(水)、果、茶、食、寶、珠、衣十種,而香在十供養(yǎng)之首,香爐的身份自然也高起來了。好的香,令人心曠神怡,只一枝就夠了。他一邊和我們聊天,一邊給我們焚香:從著瓶中取出香筷,輕輕搗松香灰,然后用灰押細致地把那潔白的香灰整理平整,動作輕緩流暢。但許多禮佛的人,不懂燒香的意義,把佛菩薩當(dāng)神拜,常常燃一大把香插在大型銅香爐雕塑內(nèi),熏得人淚水直流,甚至香爐起火燃燒;有些人甚至把香爐灰抓回去當(dāng)靈丹妙藥,真愚鈍得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