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商周末期鑄造工藝有更進一步的發(fā)展趨勢,如大型獸面紋銅鼎的鼎身和四足是整體鑄造的,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后再在其上安模、翻范、澆鑄而成,依據(jù)其容積和凈重可能,所需金屬材料料如在1000KG之上,冶鑄時務必有很大的熔銅爐,且有可能選用經地槽流注的方式開展?jié)茶T。商周末期還發(fā)展趨勢了銅鑲玉的技術性,比如婦好墓出土的玉援銅戈就是將玉戈援列入銅內的陶范中鑄成。其次從實踐層面來講,在近代,盡管中國雕塑工匠與西方雕塑家在創(chuàng)作形式上極為相似,但是兩者肩負的社會責任大相徑庭。藁城等地發(fā)覺的鐵刃銅鉞也是選用這類技術性鑄成的。銘文 商周初期和中后期的銅器上迄今末見銘文。大約到商周末期的第二期,銅器上才出現(xiàn)銘文。
大型獸面紋銅鼎形體巨大,造型雄偉,裝飾華麗,四角飾羊角獸面紋。方鼎古時之用,無論大小,多為偶數(shù),此似為定制。此鼎體近正方形,平唇大立耳,耳上鑄虎形樣飾,耳外側作空槽形,深腹平底,下承四足,鼎身四壁飾以乳釘紋。銅鼎,反映中山國政治的出土器物,有“刻銘鐵足銅鼎”、“夔龍紋銅方壺”、“銅圓壺”等,三件重器分別刻有469字、450字和204字銘文,為研究中山世系和中山國的重大歷史事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整器極盡王權風范。大型獸面紋銅鼎是統(tǒng)治王權的象征,“鐘鳴鼎食”就是權勢地位的標志。封建統(tǒng)治者鑄造巨型銅鐘象征王權,這種鐘也叫“朝鐘”,“視朝,官出署,必用以集眾?!辩娨彩侨藗冃哪恐谐绺?、公正、賢明的華夏文明的象征。明代永樂年間鑄造的巨型銅鐘,重量達數(shù)十頓,無論是鑄造工藝還是體積重量,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