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舞獅教程,洗身:
步驟1.舞獅者右腳抬起像后旋轉(zhuǎn)180度,接著前交叉動作,雙腳打開,獅尾右腳插入獅頭雙腳之間。獅頭在獅身上中下各輕搖三次,好像在搓揉獅身的樣子。
步驟2.舞獅者右腳抬起像后旋轉(zhuǎn)180度,接著前交叉動作,走回原地。
步驟3.舞獅者左腳抬起像后旋轉(zhuǎn)180度,接著前交叉動作,雙腳打開,獅尾左腳插入獅頭雙腳之間。獅頭在獅身上中下各輕搖三次,好像在搓揉獅身的樣子。
步驟4.舞獅者左腳抬起像后旋轉(zhuǎn)180度,接著前交叉動作,走回原地。
舞獅充分結(jié)合了歷史、文化和武術(shù)的精華,一般舞獅表演者都具有武術(shù)根底,身體柔軟、伸縮自如、體格健壯、孔武有力、平衡感高者為宜。舞獅的每個動作都得配上獨特的伴奏旋律,即醒獅跟隨鼓手的節(jié)奏而起舞,這意味著舞獅者和樂師必須緊密合作。舞獅的素質(zhì)要看動作難度的高低、獅頭獅尾所配合的步形步法的整體表現(xiàn)的準確度、節(jié)奏配合的敏感度以及舞獅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
舞獅起源眾說不一。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出現(xiàn)獅子,吃掉村莊內(nèi)的村民,后來村民學(xué)會武功,格斃獅子,村民模仿獅子的形態(tài)而成為舞獅;亦有神話版本說是如來佛把獅子引走,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獅子。亦有傳說有村民以紙扎獅子及鑼鼓驅(qū)走年獸,演化成為舞獅。較為可靠的說法是: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到
了漢朝時,才首有少量真獅子從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貎、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fā)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興起而開始盛行。
舞獅通常還有各種武術(shù)表演,高潮就是“獅子”“采青”。主家在樓上用竹竿高高地挑起一個大紅包,旁邊捆著一棵青菜,舞獅隊就地搭起人梯,讓“獅子”邊舞邊沿著人梯向上爬,攀登至頂端,張口把那紅包和青菜“吃”進口中。精彩的“采青”則是“采椰”,即是把青菜葉子換成椰子?!蔼{子”必須把上面懸掛的椰子打開才算。舞獅者往往要用牙齒把椰子外皮撕開,用拳把椰子擊爆,這沒兩下真功夫不行。
春節(jié)舞獅有什么意義?答:舞獅子,是我國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shù),每逢元宵佳節(jié)或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xí)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是融合中國功夫的運動項目,特別是對扎馬步要求特別高,一定要穩(wěn),還要準。所以每個參與舞獅的隊員,一些基本功都是有的,這是基本的舞獅的門檻。所以所有學(xué)員進如舞獅行列中,都肯定要做的事情就是練習(xí)基本功,以及一些舞獅的招數(shù)。
舞獅運動起源于中國古代,作為一項集體健身運動,它充分體現(xiàn)了一種民族精神,展示出一種團結(jié)力量,代表著一個民族的象征。舞獅是我國一項優(yōu)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其起源可追溯到東漢,距今已有近二千年的歷史。
舞獅就是其中深受大家喜愛的一種。獅頭表面,凹凸分明,鼻孔高大,眼似銅鈴,長須、卷發(fā),極具中華民族藝術(shù)的風(fēng)格~每到新年,大人們總會舉行各種各樣富有特色的慶?;顒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