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銅香爐雕塑定制堿液浸泡法將被腐蝕的銅香爐雕塑置于倍半碳酸鈉溶液中浸泡,使銅的氯化物逐漸轉(zhuǎn)換為穩(wěn)定的銅的碳酸鹽,銅雕的氯離子被置換出來轉(zhuǎn)入浸液中。浸液需定時更換,直至浸液中無氯離子出現(xiàn)為止。隨后將器物用蒸餾水反復清洗,除去堿液,干燥后封護。堿溶液僅把氯化物提取出來,保留著色彩斑斕的孔雀石等腐蝕層,不損害銅雕的原貌。此法缺點是置換反應時間長;另外氯化物不僅附在銹層表面,而且已滲入器物腐蝕結(jié)殼的深部,難以置換徹底。
爐上繪有的三朵牡丹花,呈迎風而怒放之態(tài),還有兩朵含苞欲放的花蕊羞答答地藏在一邊。牡丹花素有“花中王”、“國色天香”之譽,以花大色艷、絢麗多姿名揚天下。中國人有喜好牡丹之傳統(tǒng),在我國,牡丹花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歷史。俗語道:“谷雨三朝看牡丹?!敝性蟮靥幪幨㈤_著雍容華貴的牡丹。有趣的是,在牡丹花蕊與樹葉的空隙之間,還有一只小蜜蜂來補白,畫面又增添了幾分動感。
無論是鸚鵡,還是牡丹,所有構(gòu)圖,均采用單線繪制,這些線條如鋼絲一般挺拔,遒勁有力,讓人驚嘆不已。爐內(nèi)胎施的是青白釉,釉肥色正。上下兩節(jié),留有接口縫隙,為明代制造的瓶、爐等瓷器常見的工藝特點。而這尊爐的接口處,修胎精致平整,接口完全被釉料所覆蓋。只有用手輕輕撫摸時,略微高低不平的接口,才會讓你感覺接口之所在。仔細觀察,爐內(nèi)還有一些小黑點,零星地撒在爐底,這便是俗稱的窯粘,是燒制瓷器時草木灰飄落留下的。如今,窯粘已成為鑒定瓷器真?zhèn)蔚拿卦E之一。足底露胎處可見所用瓷土為典型的乳白色高嶺土。爐的三只乳足極其飽滿,留有較深的摩擦痕跡,應該是寺廟或大戶人家祭祀用的禮器,是傳世之精品。
這尊香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青花釉料發(fā)色比較純正。明末從嘉靖年始,運來回青料,再配以江西的石子青,作為青花的色料?;厍嗔系谋壤缟愿撸瑒t青花色便呈鮮艷幽箐;石子青料如果用多了,色便呈灰藍。由于回青料價格昂貴,到萬歷末至天啟年時,多用石子青描繪紋飾。此爐上的青花色澤明亮清新,應是萬歷年初中期的器物。新仿瓷器太亮,一看就“假”。為了仿得“真”一點,制造商經(jīng)常采用拋光方法,即用馬鈴薯或獸皮,將其不斷摩擦,直到達到亞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