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十六羅漢之外的二名羅漢:慶友與賓頭羅
又據(jù)佛經(jīng)記載,十八羅漢原只有十六羅漢,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后來在十六羅漢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成十八羅漢。關(guān)于十八羅漢后來補上的兩位羅漢,說法不一。一說是著《法住記》的慶友和尚與譯經(jīng)和尚玄奘。11、沉思羅漢,也叫羅怙羅,他在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于首位。前蜀張玄和五代畫家貫休分別畫了十八羅漢圖,宋代時,蘇東坡分別為上述的畫賦詩題贊。認(rèn)為十八羅漢中的 第十七尊羅漢是“慶友”,也就是《法住記》的作者,第十八尊羅漢是“賓頭羅”(為尊羅漢的異名。)一說是伽葉與布袋和尚。清朝皇帝乾隆則定十 七羅漢為羅漢(即伽葉),十八羅漢為伏虎羅漢(即彌勒)。在民間工藝品的十八羅漢,多為羅漢、伏虎羅漢。生龍活虎,造像形象生動。
過江羅漢跋陀羅——過江羅漢孫善郁過江羅漢身負(fù)經(jīng)卷、東渡傳經(jīng) 跋山涉水、普渡眾生跋陀羅三字,意譯是賢,但這位羅漢取名跋陀羅,是另有原因。原來印度有一種稀有的樹木,名叫跋陀羅。他的母親懷孕臨盆,是在跋陀羅樹下產(chǎn)下他的,因此就為他取名跋陀羅,并將他送去寺門出家。他的母親懷孕臨盆,是在跋陀羅樹下產(chǎn)下他的,因此就為他取名跋陀羅,并將他送去寺門出家。相傳東印度群島的,初是由鈸陀羅傳去的。他由印度乘船到東印度群島中的爪哇島去傳播佛法,因此稱之為過江羅漢。
布袋羅漢因揭陀——布袋羅漢孫善郁布袋羅漢無量壽佛、乾坤寶袋 歡喜如意、其樂陶陶因揭陀相傳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后拔去其毒牙而放生于深山,因發(fā)善心而修成正果。7、長眉羅漢,他便是阿氏多,傳說他一出生,就有兩條長長的眉毛,很是特別。他的布袋原是載蛇的袋。有人認(rèn)為布袋羅漢是公元九0七年五代梁朝時的布袋和尚,但是布袋和尚于貞明三年(公元九一七年)在岳林寺磐石上說佛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闭f完他便失蹤了。由此可見布袋羅漢是布袋羅漢,布袋和尚則是彌勒菩薩顯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