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校準的方式可以采用組織內部校準、外校,或內校加外校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組織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內校方式對計量器具進行校準,從而節(jié)省較大費用。組織進行內部校準應注意必要的條件(內校是很嚴格的!),而不是對計量器具的管理放松要求,例如,必須編制校準規(guī)范或程序,規(guī)定校準周期,具備必要的校準環(huán)境和具備一定素質的計量人員,至少具備高出一個等級的標準計量器具,從而使校準的誤差盡可能縮小。在多數測量領域,標準器的測量誤差應不超過被確認設備在使用時誤差的1/3至1/10。此外,對校準記錄和標識也應作出規(guī)定等。
計量的發(fā)展:古代計量:計量在我國歷史i上稱為“度量衡”。我國古代用人體的某一部分或其他的天然物、植物的果實作為計量標準,如“布手知尺”、“掬手為升”、“取權為重”、“過步定畝”、“滴水計時”來進行計量活動。 近代計量:1875年“米制公約”的簽訂,標志著近代計量的開始。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是計量擺脫了利用人體、自然物體作為“計量基準”的原始狀態(tài),逐步引入了“物理量”的概念,進入以科學發(fā)展為基礎的發(fā)展時期。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確認采用“計量”一詞,取代使用了幾千年的度量衡,并賦予了更廣泛的內容。
通過儀器計量,來確保儀器穩(wěn)定性,穩(wěn)定性是指“測量儀器保持其計量特性隨時間恒定的力”。通常穩(wěn)定性是指測量儀器的計量特性隨時間不變化的能力。
對于測量儀器,尤其是基準、測量標準或某些實物量具,穩(wěn)定性是重要的計量性能之一,示值的穩(wěn)定是保證量值準確的基礎。測量儀器產生不穩(wěn)定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是元器件的老化、零部件的磨損、以及使用、貯存、維護工作不仔細等所致。測量儀器進行的周期檢定或校準,就是對其穩(wěn)定性的一種考核。穩(wěn)定性也是科學合理地確定檢定周期的重要依據之一。
眾所周知,科學技術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基礎。沒有科學技術,便不可能有人類的今天。其實,計量本身就是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任何科學技術,都是為了探討、分析、研究、掌握和利用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而所有的事物都是由一定的“量”組成,并通過“量”來體現的。為了認識量并確切地獲得其量值,只有通過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