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學習的,你再看看你自己!”我相信從小到大,大多數(shù)中國孩子苦惱的就是父母“為你好”,痛恨的就是父母眼里、口里和心里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只可惜,激勵孩子的方式千萬種,“作比較”卻是不明智的教育方式。其實孩子之間,根本就沒有什么可比性。與其比較孩子的學習成績,還不如比較兩個家庭的經(jīng)濟條件、教育方式和文化素質。孩子本身,反倒是家庭教育的失敗下無辜的承受者?! ?
其實,青春期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勵和支持,而不是“別人家孩子”帶來的打擊。面對學習和生活,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喜好和特長,作為父母應該學會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而不是孩子“一露頭就打”,“一冒尖就掐”。表面上,經(jīng)受“打擊教育”的孩子恭順謙卑,實際上,心中已是千瘡百孔、痛苦不堪。
比如一件玩具家里已經(jīng)有很多類似的,但是在逛商場的時候孩子仍然需要,這個時候我們是頭疼的,這個時候我們要心平氣和的去和孩子講。千萬不能直接大罵或者是打他。兩歲的孩子,也有自尊心,這往往是我們家長容易忽略的一點,我們總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什么,但其實孩子從認知開始他就有自尊。所以說,在公共場合我們千萬不能隨意的去打罵孩子,不然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間隙會越來越大。
孩子跟你對著干,其實是要你看到,我不是一個應聲蟲,也不是一個軟綿綿可以隨便被你把控的人,我有我自己的感受和自尊,我也有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因此如果父母一直沒有看到孩子真實的模樣,而是希望孩子成為他們期望的樣子的話,孩子一定會去挑起一個矛盾,就是看看到底誰能夠把控誰,誰可以左右誰。有時候我們說,一個從小一直被別人恥笑的,或者很壓抑的孩子,長大后千萬不能擁有權利,因為一旦擁有的話,他會把這個權利運用得無所其極。就有點像小時候一直窮怕了的孩子,一旦有了錢,他消費起來是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