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父母要求孩子前,需先做好自己
教育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成為父母并不意味著放棄自己,把所有的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
父母樹立的良好榜樣,會讓孩子隨時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斷向父母靠近,這是一種內(nèi)在力量的驅(qū)動,比靠講道理、時刻監(jiān)督,更能讓孩子感同身受。
而父母在以身作則的過程中,也能時時反思自己的行為,不斷調(diào)整,從而與孩子之間達到更好的親子相處模式。
教子的方法多種多樣,但說到底,你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的辦法是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
在教育過程中,為了孩子的健康要讓孩子吃垃圾食品,為了孩子好好學習,回家也不開電視,極端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失去歸屬感,變得不能接受自己。 作為父母為了孩子的成長需要限制行動,但是只限制就足夠了,不需要禁止。
尤其是孩子年齡越來越大,他們接觸到的人也會更多,家長的很多限制就會成為束縛孩子的枷鎖,因為孩子需要融入別的圈子中,他們自己要學會衡量行為的利弊才能更好的加入社交。
孩子的零花錢、社交、看電視、吃飯,根據(jù)社會群體的不同有不同的行為習慣,放寬家長在生活中制定的規(guī)則,根據(jù)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適當放棄。 只要孩子不越過下面的線,在可以容許的范圍內(nèi)可以自由選擇。
不能用簡單的正邪來衡量孩子的行為。 無論什么事情都是相對的,有時看起來明顯是錯的,但是在正確的時機這樣做是正確的。 父母必須學會自己處理孩子的方法,不是極端的做法而是適應(yīng)孩子的世界。他說一開始沒感覺,讀了一個月之后,發(fā)現(xiàn)閱讀比喝酒有意思得多,就開始主動拒絕應(yīng)酬,跟孩子一起讀書。 不管這些做法在極端的情況下是否正確,如果是極端的事實,就有很大的缺陷。
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父母沒有必要總用命令的口氣,想要教會孩子尊重別人,父母要先以身作則尊重孩子,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沒有養(yǎng)成很好的禮節(jié),家長不能太執(zhí)著于說教,而是要用自己尊重孩子的行為來為他們做示范。
老師與家長若心存芥蒂教育只會變成死結(jié)
每次發(fā)生家校矛盾時,我們都要反思:矛盾真的無法避免嗎?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老師和家長本就擔負著相同的責任與使命,目的一致,方向相同。
既然都是為了孩子好,那么發(fā)生矛盾或沖突時,就不要只顧著逞一時之快,而忘了孩子。
真正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是老師和家長的責任所在。
只要家長和老師重新達到共識,問題就輕易解決了。
家長對待老師的態(tài)度,直接決定了老師對孩子的態(tài)度。
比起質(zhì)疑自己的家長,老師更愿意親近信任自己的家長,并且更加重視這些家長的孩子。
親其師,信其道。老師與家長只有解開芥蒂,消除誤會,才能一起支持孩子的教育。
6歲分水嶺,9歲定成績孩子教育的黃金期很短暫
教育李玫瑾曾經(jīng)指出:
孩子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是黃金,十二歲之后,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
她將孩子的成長和父母的教育,劃分為三個階段。
接受期(6歲以前):養(yǎng)成孩子的好習慣。
這個階段對孩子影響就是父母,孩子的一言一行,實際就是父母本身的折射。
看到父母的行為,孩子會不自覺模仿,聽到父母的話語,孩子會無條件信服。
過渡期(6~12歲):挖掘孩子的天賦與才能。
進入學校后,孩子開始接受家庭和學校兩種教育,正在以飛快的速度成長。
如果之前父母教得好,孩子在學校就會表現(xiàn)得越來越好,反之則出現(xiàn)各種問題。
敏感期(12歲以后):多陪伴,多溝通,多了解。
進入初中后,孩子變得獨立、有了自己的想法,對父母的嘮叨已經(jīng)不厭其煩。
如果教育不當,父母不夠尊重、信任孩子,會引起孩子。
教育孩子的黃金期,真的很短暫。
0-12歲是孩子成長的黃金期,6歲是孩子成長的分水嶺,9歲更是孩子成績的定型期,這時候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已經(jīng)基本穩(wěn)定,學習成績幾乎就定型了。
一定要把握好教育孩子的黃金期,抓好這三方面的教育:
、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
第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三、樹立充足的自信心。
“花有重開時,人無再少年?!焙⒆拥幕ㄆ诘⒄`不得,必須從小抓起,一刻都不能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