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古今家庭教育經典之作
可能還在幼兒園之前,就會聽外公外婆嘮叨一句“ 習慣成自然” ;之后上小學, 食堂的墻上總會有一排標語,唯有一句印象極深“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我們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并不代表無條件接納孩子的行為,放任孩子的“撒潑”舉動。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在班級墻上,又總會張貼“ 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 井” 這樣的警句。這些膾炙人口的教子之言,都出自經典家訓。家訓——中國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可見傳統(tǒng)家訓的影響力之深遠。
魏晉以來,家學得到發(fā)展。于是,產生了很多家庭教育的文獻例如,諸葛亮的《誡子書》、嵇康的《誡子書》、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魏收的《枕中篇》等。同時家庭教育注重家風培訓和家族學術的傳承。 家庭和家庭教育成為兒童認識世界、了解社會的通道和橋梁。新生兒從墜地地成為獨立的生命個體的那一刻起,在家庭中啟動了無數(shù)個“ 次” ,經歷著重要的“關鍵期”。有的媽媽紛紛附和說:對,我家那個也是這樣,脾氣大,他爸就說揍得輕了。因此,嬰兒時期家庭教育對兒童發(fā)展起著主導作用。
做好幼兒教育,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近這幾年,關于教育的話題一直熱度不減,特別是家里有孩子的,有的家長從孩子出生就開始打聽幼兒園、小學、初中,有的甚至連大學都想替孩子考慮了,及早的就開始給孩子做教育規(guī)劃,一家人給孩子要讀的學校把關護航,生怕孩子因為自己沒做好考察而輸給了別的孩子。做好孩子的教育從幼兒開始。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學會合理地發(fā)泄和表達情緒,成長成為懂道理、有教養(yǎng)的人。
很多家長認為,幼兒教育其實就是哄孩子教孩子玩兒的,是不需要教會孩子多少學習知識的,只要哄住孩子不讓他們哭鬧開心的玩耍就行。實則不然,幼兒教育是學前教育或者是早期教育的后半段,它對幼兒的性格養(yǎng)成具有重要作用,幼兒階段孩子的性格逐漸形成,這時候的孩子可塑性較強,這個時期如果老師家長對孩子加以正確的指導和教育就會讓孩子形成好的行為品質和習慣。反之,則很難糾正。甚至聽到媽媽的腳步聲從樓梯上來,她都會覺得像的聲音一樣,“完了,媽媽要來揍我了。
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親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
我接觸過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沒有一個是輕易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的母親甚至說:很多人都認為我很輕松,說你的孩子那么,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連晚上睡覺其實都有一個眼睛是睜著的!
進入21世紀,信息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任何崗位都要求培訓、考核。
但似乎只有生養(yǎng)、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訓,好像自動就會上崗而且永遠不會下崗,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