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孩子發(fā)脾氣,不是“情商低”
前幾天,熱播劇《小歡喜》中黃磊失業(yè)痛哭的戲扎了無數的心。 被生活重擔壓垮的他,借著酒勁兒,像個孩子似的無助哭泣。 曾經看到一句話:小孩子才亂發(fā)脾氣,成年人要控制情緒。驚人的一幕出現(xiàn)了,孩子用頭不停地、使勁地撞樓梯欄桿,直到媽媽終妥協(xié),走了下來。 可是,即使是懂得隱忍和克制的成年人,也有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候。 更何況是心智還未發(fā)育健全的小孩子。
小孩子負責理性思考的大腦前額葉尚未發(fā)育健全。
遇到情緒問題不會好好表達,只能用哭泣、跺腳、發(fā)脾氣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不舒服。 成年人的情緒崩潰,并不是脆弱,而是重壓之下,多么希望有個人能理解他、安慰他、幫助他! 小孩子也是一樣。 心理學上講,孩子發(fā)脾氣,看似是在向父母施壓。
其實是在向父母傳遞求救信息:我現(xiàn)在心里不舒服,不知道怎么解決,快來幫幫我! 明明是在求救,可多少孩子換來的不是父母的幫助,而是戳心的和刺骨的。 天長日久,孩子還會和父母親近嗎? 演員曾在節(jié)目中回憶起童年,說母親對她很兇很嚴厲。
她壓根不敢發(fā)脾氣,因為媽媽會打她。
甚至聽到媽媽的腳步聲從樓梯上來,她都會覺得像的聲音一樣,“完了,媽媽要來揍我了!” 講到這里時,竟然下意識地回頭看看媽媽來沒來。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她內心深處的恐慌。 別的母女都在節(jié)目中親如姐妹。
而鏡頭切到和媽媽,母女倆永遠是沉默、尷尬、各自坐著不說話。 母親的嚴厲管教也影響了的性格,她孤僻自閉,獨來獨往。
不知道怎么與人溝通,可以三個禮拜不出門,和貓說話。 她情緒控制能力也不太好,當著鏡頭發(fā)脾氣、踢廚具,被很多diss“脾氣差”“情商低”。
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父母的引導很重要。
如果你只會發(fā)火、,孩子也只會學會發(fā)火和,沒有任何受益。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戈夫曼說,孩子發(fā)脾氣時,正是大人對孩子進行情緒管理教育的好時機。 如果父母態(tài)度平和地疏導孩子的情緒,孩子也會從父母的態(tài)度中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反之亦然。
教育孩子也是“極簡單”的法則,確立積極的交流方法是很重要的
在積極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強,他們把事情想成積極的方向。 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不使用以“不”開頭的詞語,用積極的語言表達父母的想法。作為父母應該學會看孩子的一面。道理我們都懂了,可對現(xiàn)在的家長來說,重新培養(yǎng)主動學習的能力,時間是一個巨大的障礙。 這樣,孩子就永遠不會厭倦。 父母給予孩子的東西的是愛,但是不能只給予愛束縛和管教孩子。
孩子就像小樹,需要修剪才能將營養(yǎng)都集中在一個大方向長成參天大樹,他們需要父母幫助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要讓孩子懂得什么是規(guī)矩,什么是自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廣泛的興趣愛好。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需要操心的地方有很多,不能總讓他們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要多花時間和精力去管理孩子,尤其是在他們年紀很小的時候,大量的陪伴必不可少。不能將教育全部推給幼兒園和學校,要知道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才是。
養(yǎng)育孩子很辛苦,需要持續(xù)很長時間。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是一律應用數千篇育兒知識的原理,而是人才教育,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的答案不是,適合孩子的是。 人父母不能用一定的方法教每個孩子,這本書不通用。
用什么方式育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要對自己進行的教育進行反思,這樣的反思能夠幫助父母改善與孩子之間的關系,要用正確的方式養(yǎng)育孩子,就要針對發(fā)生過的沖突進行思考,在不斷改善中提高對孩子教育的質量。
只有家校和諧孩子才會更幸福
家校矛盾難以避免,但并非完全無法調節(jié)。
溝通、理解、信任、支持,是解決矛盾的不二法門。
只有把學校、老師與家長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才能保證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
家校和諧了,孩子一定會更幸福!
請以信任的眼光來看待老師,老師若得到您的信任,一定會更加投入。
請以真誠的力量來支持老師,對孩子來說,的禮物就是家長對老師的支持。
家長的小小改變,老師的盡心盡力,后受益的還是您的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您若不愿與老師肩并肩,又能相信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