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父母再忙也要想法陪孩子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飯,在一起說話,交流和學習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西方心理學有個很有意思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的詞匯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和在餐桌上交流的詞匯直接相關。
父母在談論政治,孩子可能今后會對政治感興趣;父母在抱怨,孩子可能就有了抱怨的情緒。很多父母以為跟孩子多說話沒有什么意義,實際上父母說的東西,即使孩子今天不懂,也會成為他大腦里的重要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共同生活會決定整個家庭是否擁有共同的命運。新教育改革提出一個主張:共讀,共寫,共同生活。基調(diào)就是陪伴。
一個父親是當?shù)睾艿钠髽I(yè)家,很忙,不是請人家吃飯,就是人家請他吃飯,跟自己的女兒沒有很多接觸。很快做完之后,你對自己說,今天效率好高,要不然我再做一下明天的物理卷子吧。孩子上了小學后,因為參加新教育實驗,新教育實驗的老師會定期給孩子父母親寫信,每周一封信。其中一項就是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讀書,不僅是母親讀,父親也要讀。
這個父親5年里和孩子一起讀了184本書。他說一開始沒感覺,讀了一個月之后,發(fā)現(xiàn)閱讀比喝酒有意思得多,就開始主動拒絕應酬,跟孩子一起讀書。他說:“這5年里,孩子上了小學,我上了大學?!焙髞硭⒆釉谝黄馃o話不談,而媒介就是書。
父母再忙也應該想辦法陪孩子,哪怕時間很緊張,哪怕做做樣子?;氐郊遥芏喔改复蛴螒?,看電視,這很正常,但是要想讓孩子走得更好一些,就必須克制自己的行為。
勵志的爸爸?
說起這位爸爸,讀書的時候,可是公認的學渣。
可他為了給孩子做榜樣,居然硬著頭皮開始學英語、看書、練毛筆字,甚至會為了幫孩子解一道奧數(shù)題發(fā)朋友圈求助。
他說自己也不是剛就有這種覺悟的,那會兒也是“喪偶式育兒”,哄孩子、教孩子的苦差事一股腦兒丟給老婆管,自己也樂得當甩手掌柜,下班后癱在沙發(fā)上看電視、打游戲。
兒子上小班的時候,因為不想學英語音標鬧脾氣,被媽媽批評后崩潰大哭:“為什么就我要學習,而爸爸就可以看電視玩手機?!”
那一瞬間,他才意識到:一個嘴上教育孩子讀書很重要,而自己卻整天只會玩游戲、追劇的家長,是不能讓孩子真正信服的。
自此他開始反思自己,耐心地引導孩子:
兒子字寫得丑,他就每天早起練字,一天一張字帖掛滿了書房;兒子要學英語,英語從沒及格過的他,居然用一年時間拿下托福,然后隔三差五跟孩子用英語對話!
孩子看到爸爸愛學習,也開始跟著做,逐漸收獲了學習的快樂,愿意主動學習了。
這簡直太勵志了!
老話常說“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這位爸爸是孩子的學習榜樣。
我國兒童教育家、講故事專家孫敬修曾意味深長地對父母說:“孩子們的眼睛是照相機,腦子是錄音機,您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們的心上。”
在孩子還小,對世界還沒有形成是非觀念的時候,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的。
越是壞脾氣,越是需要愛
前兩天,在小區(qū)樓下和幾個媽媽聊天,聽一位媽媽說起自己孩子: 我昨天把我兒子狠揍了一頓! 下班回來已經(jīng)很累了,孩子非要讓領著去小區(qū)廣場玩。我的孩子小學時有次背課文,背了半小時一直出錯,她深感挫敗就開始哭泣。 我好生好氣地跟孩子講:媽媽累了,還要給你做飯,等明天再去吧。 熊孩子不愿意,非拉著她出門,大喊大叫地說:我不要!我就要現(xiàn)在去! 我沒理他,扭頭去廚房做飯,剛拿出一個碗準備打雞蛋。
熊孩子過來一把把碗給我摔地上去了,他還在一旁站著,氣呼呼地看著我! 我當時就炸了,拉過來狠揍了一頓!我看他以后還敢不敢了!
有的媽媽紛紛附和說:對,我家那個也是這樣,脾氣大,他爸就說揍得輕了! 有的媽媽表示有點擔憂:我怕老這么教訓孩子,孩子會有心理陰影啊……
再說,大了以后打不動了怎么辦? 媽媽們集體沉默了兩秒鐘,齊刷刷地表示:唉,都知道不能打罵,可是熊孩子也太氣人了!
一看孩子撒潑就忍不住,回頭又愧疚不該對孩子這樣…… 估計這樣的事情,很多家長都會有同感。 看到孩子亂發(fā)脾氣就會急火攻心,打罵孩子一頓后心中又愧疚難當。 尤其是當挨打挨罵后的孩子揚起滿是淚水的小臉問“媽媽你不愛我了嗎”的時候,媽媽們的心都要碎了。 怎能不愛?又怎能溺愛?誰又能理解媽媽心中的矛盾糾結呢? 曾經(jīng)看到有句話說:越是孩子不可愛的時候,越是孩子需要愛的時候。但由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特殊關系,家庭教育又貫穿于日常生活之中的、顯性和隱性相結合、有計劃和無計劃相結合的雙向相互影響的共同成長的過程。 孩子發(fā)脾氣時,只要我們了解孩子的心理。
用愛和科學的方法引導孩子的行為,“小怪獸”自然會乖乖變身“小天使”。
想要好脾氣,先學會認同
育兒專家、發(fā)展心理學博士陳忻曾在書中講到這樣一個案例: 大寶6歲時上滑冰課評估沒過,于是發(fā)脾氣大哭,爸爸怎么勸也沒勸好。 陳忻先理解和認同他的情緒,說:大寶啊,媽媽很理解你現(xiàn)在很難過。
得到理解的孩子往往會更加痛快淋漓地表達自己的委屈,哭得更厲害了。 于是她說:如果你要哭,你就哭一陣子,媽媽先下去吃飯,等下來找你。
這其實就是在接納孩子的情緒——你可以有情緒,你可以哭。 得到理解和接納后的大寶,邊哭邊喘了一會兒,漸漸平靜下來。
她趁機給孩子講道理,幫助孩子想辦法。 她說:爸爸說你總是滑得太快,其實慢下來就好了……
嘿,你猜我想到了什么?我想到怎么幫助你了!我給你一個能讓你慢下來的橡皮筋。 她去拿了一根皮筋,告訴孩子這是一根魔法皮筋。
媽媽把皮筋套在你手腕上,你滑冰的時候,這個橡皮筋會提醒你:慢一點~慢一點~~
隨后,孩子的思路就轉移到了解決問題上,他的情緒就能逐漸平復。
所以,當孩子發(fā)脾氣時,別著急給孩子講道理,先認同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平復他們的心情。 待孩子冷靜下來后,引導孩子去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 形成這樣的思維習慣,孩子將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