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發(fā)火的父母會使孩子更加發(fā)火。記住,你面對的只是一個孩子——你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要來抓你的“大”。你可以發(fā)泄怒氣,但是不要針對自己的孩子,畢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和藹溫柔地跟發(fā)脾氣的孩子說話,對他安靜下來大有好處。
如果孩子在叫嚷,父母要注意簡化自己的用語,而且平靜地和孩子說話。你可以忽然提出一件新鮮事兒,要孩子和你一塊兒去干,那么他就會忘記發(fā)脾氣的事。你也可以在孩子耳邊輕聲說些有趣的事,或者開始說故事,孩子很可能會為了聽故事而停止哭鬧。不要在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和他理論,他一定聽不進去,等事情過去了,他有一個好心情時,再和他談談,效果會更好。
孩子根本不需要教育,他們需要的是榜樣。
常常有人抱怨教育孩子很難。我見到的大多數(shù)情況,并不是父母管教孩子不夠嚴厲,大多數(shù)父母都是以嚴厲的態(tài)度來管教孩子的。只要孩子有一點過錯,他們放過教育孩子的機會。從大談道理,到舉例說明,甚至體罰孩子的都有。
但這些方法卻往往收效甚微,于是他們很容易變得憤怒,認為管教孩子簡直太難了,孩子就是那么不可理喻,終只好投降,安慰自己“等孩子長大了就會懂事了”。
這樣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沒錯,因為我們自己也是在類似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我們只是把父母管教我們的那一套繼續(xù)用在我們的孩子身上。用這種方法來教育孩子,往往事倍功半。我們小時候的親身體驗就是的例證。小時候,我們可能迫于父母的威嚴而不得不服從。
孩子需要的根本不是管制。真正的教育,從來都是從父母本身出發(fā),給孩子做好榜樣。孩子只不過是模仿父母的行為和思想罷了。
? 一個嘴上告訴孩子讀書很重要,而自己整天卻只會玩手機i、追劇,在家中卻從不讀書的家長;
? 一個孩子一玩手機就發(fā)脾氣批評他,自己卻拿著手機玩?zhèn)€不停的家長;
? 一個告訴孩子要與人為善,不在背后說人壞話,自己卻總喜歡對別人的事說三道四的家長。
這些都是不能讓孩子真正信服的家長。長陳寶生在今年兩會的“部長通道”上也提到:
“科學的教育觀,是要對孩子有一個合理的預期。也就是說,要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做到;要孩子不做的,家長首先不做;家長做不到的,強迫孩子做;孩子想做的,家長理性地引導孩子?!?
話雖不長,但卻用直白的語言道破了家庭教育的關鍵所在。很多時候,父母的行為都會潛移默化地印在孩子的腦海里,終影響到他們的一生。
如果父母沒做好榜樣,教育的力度和有效性都會大打折扣。
父母教育不好孩子,還是因為他不夠愛孩子。為什么這樣說呢,難道不是天底下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的嗎?
是的,想一想,如果你愛某樣東西,你就會樂于花時間去陪伴它,去了解它,去呵護它。而有一部分父母,其實沒有那么多的耐心。
他們只是照顧好孩子的需求,然后希望孩子不要吵鬧,不要惹麻煩就好了。根本不想花時間去陪伴孩子,去了解孩子,聽孩子傾訴。他們只是不得不去盡為人父母的義務罷了。
如果你不夠愛孩子,又怎能教育好孩子呢?真正的愛,是要付出時間和精力的,而且是要你十分樂意地去付出。但是也有一部分父母,因為自己付出了太多,孩子又不聽話,于是和自己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這類父母的口頭禪就是“我都是為你好……”,他們愛孩子嗎?他們是愛孩子的,但是他們愛需要孩子回報,一旦孩子達不到他們的期望,他們就會受到挫敗感。
教育孩子,一是要做好榜樣,二是要真正愛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的,如果孩子在童年是能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這將是他們一生中寶貴的財富,也是你作為父母能為孩子做的偉大的事。
在這個時代,我們已經不能僅僅滿足于將孩子撫養(yǎng)成人了。如果孩子在童年沒有感受到父母的愛,他們將終其一生來艱難地尋找這份愛,而且往往會迷失自我,甚至感受不到生命中的愛。
我們都是次做父母,不懂家庭教育很正常,重要的是家長可以持續(xù)學習,和孩子共同成長!
對孩子的尊敬不會影響父母的威嚴,讓孩子明白尊敬是的品格。
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沒有必要強迫自己時刻都處在的狀態(tài),但是要學會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度過的美好時光。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候,不要總玩手機或者想別的事情。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看看他們正在做什么,參與進去,與孩子一起聊天互動。
享受陪伴的關鍵是陪伴自己,父母可能對孩子做的事沒有興趣,但這并不妨礙自己和孩子的交流。 因為游戲是陪伴的手段和方法。 家長只要和孩子們交流,就能理解他們的世界觀,理解孩子的世界,理解他們的幸福和煩惱。
停下思考專心陪伴孩子,就會發(fā)現(xiàn)做這些事情能夠帶來無限的樂趣。
父母有選擇孩子的權利,決定后承擔作為父母的責任,今后的日子要做什么必須考慮孩子。
身為父母其實教育孩子的基本信條很簡單,讓孩子更快樂,讓自己更舒適。家長要經常對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進行反思,這樣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