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直觀的紋飾則是寫實圖案,如鼓面中心的太陽紋,主暈中的翔鷺紋,競渡船紋、羽人舞蹈紋。太陽紋有光體和光芒,銅鼓上飾太陽紋與古人對太陽崇拜有關?!恶R援列傳》中說道:東漢初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得駱越銅鼓”,其事也可能發(fā)生在廣西境內。銅鼓上的翔鷺紋,一般是4只,其次是6只,也有8只,10只,14只,16只,18只的,多的達20只,都以逆時針方向繞著太陽紋飛翔,連綿不斷,構成一個鎖鏈式的花環(huán)。胸部的羽人劃船紋,船的首尾裝飾成鳥頭鳥尾形象,船上有化裝的人在活動,船下有魚,船的前后有水鳥,反映了船在水中的環(huán)境。腰部的羽人舞蹈紋,舞人頭戴羽冠,上身露,自腰以下圍以鷺尾舞裳,雙臂下曲,向左右側伸,扭動腰身,翩翩起舞。
除了平面裝飾外,有的銅鼓上還立體小雕塑,普遍的塑像是青蛙。在冷水沖型銅鼓上還有馬、騎士、牛群、牛耬、龜、魚、水禽的塑像;在靈山型銅鼓足部有雙鳥、虎、羊塑像,也是千姿百態(tài)。
銅鼓產生于從原始社會跨入社會的初期,那時“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同時,一些學者根據(jù)古代銅鼓在鑄造時在銅鼓表面遺留的痕跡,分析了鑄造工藝,認為制范面的泥料是經過研磨、篩選或淘洗的細泥配制成的。主持祭祀和指揮軍陣的大權已被少數(shù)首領所壟斷,用于祭祀和的銅鼓,已經不是一般的樂器,而是少數(shù)所占有的、象征財富與的重器。隨著祭祀活動的頻繁,銅鼓也常陳列于祭器當中,逐漸的被賦予神秘色彩,成為通靈的圣物,演變成為溝通人神的禮器。
明清以后,封建王朝對民族地區(qū)加強了統(tǒng)治,逐漸“改土歸流”,終廢除了土司制,地方民族首領獨霸一方的地位削弱,乃至完全喪失。3、制外范把細泥敷在蠟模上做外范,各塊都要均勻填實,以保證鑄型輪廓和花紋的清晰,又在細泥外敷上一層粗泥料以增加強度.制范時注意在鼓面中心太陽光體處留出澆口,在蛙的眼位穿出氣孔,在足沿留出蠟口,使外范成為一個渾然一體的完整鑄范。作為民族首領統(tǒng)治象征的銅鼓,喪失了原來的作用,不再是少數(shù)所壟斷的重器‘財富象征和祀神禮器,成了廣大民眾所廣泛使用的一般娛樂樂器。
銅鼓是我國古代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一種具有特殊社會意義的銅器,它原是一種打擊樂器,東營銅雕鼓,以后又渲化為和財富的象征。它為民族首領所獨占,被視之為一種珍貴的 重器 或禮器,因此也成為被祭祀的對象。自春秋戰(zhàn)國直至明清均有銅鼓,而以漢代制作得為精美,式樣多,銅雕鼓雕塑,是西南許多少數(shù)民族特有的民族***。從現(xiàn)存壯鄉(xiāng)銅鼓的數(shù)量上來看,廣西所藏銅鼓約占全國總數(shù)三分之一還強,居中國首位。依照銅鼓流行地區(qū)和式樣不同,可分為滇系和粵系兩大系統(tǒng)。大體上滇系銅鼓體型較小,花紋大都用單弦分暈,暈圈構成大小寬窄的變化?;浵点~鼓體型高大,鼓面多有立體的青蛙浮雕。雕塑是運用可塑性、可雕性的物質材料(如石、木、金屬、石膏、樹脂及粘土等),通過雕、刻、塑、鑄、焊等手段制作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審美理想的具有三維實體的造型藝術,是一種靜態(tài)的、可視的、可觸的三維實體,以主體的造型形象和空間形式反映現(xiàn)實,稱之為“凝固的舞蹈和詩句”。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觀念的變化,在現(xiàn)代藝術中出現(xiàn)了反傳統(tǒng)的四維、五維雕塑、動態(tài)雕塑以及軟雕塑等。使人們改變了時空觀念,突破傳統(tǒng)的三維的靜態(tài)的形式,向多維的時空心態(tài)方面進行探索。雕塑的種類很多,按所用制作的材料,可分為石雕、木雕、泥塑、陶塑、金屬雕塑、玻璃鋼雕塑等,在雕塑上施以粉彩叫彩雕或彩塑。
銅鼓制作工藝考究,用以銅為主要成分的銅、錫、鋁合金等鑄造。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渾然一體。從歷史發(fā)展過程來分析,戰(zhàn)國時期的銅鼓在廣西境內主要分布在右江流域,漢代銅鼓則沿南盤江、右江東下,到達郁江、潯江流域,分布于西林、隆林、百色、貴港、桂平、藤縣。鼓身上段為胸,中段是腰,下段是足,腰間有兩對鼓耳。銅鼓大小、輕重不一,鼓面多鑄有太陽紋、翎眼紋、云紋、乳釘紋、櫛紋、游旗紋等紋飾。按照名史家黃現(xiàn)璠所撰《銅鼓及其花紋的新探索》一文中所言,銅鼓的花紋,壯族人民從事農業(yè)生產中,對于陰陽雨雪的變化,知道與太陽有密切關系,但不了解這種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原因,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對太陽極為崇拜,壯族民間傳說中還有“太陽與月亮的傳說”。解放前有的壯鄉(xiāng)還掛著“日月牌”。故鼓面正中必畫以太陽,反映了農業(yè)生產必需陽光